[CHINESE ONLY] 大灣區「灣區三年」專題:資格互認 港企「一條龍」辦灣區工程 飲政策頭啖湯 奧雅納:跑接力變跑全程

為加快大灣區發展現代服務業,這3年來內地陸續對港澳不同專業資格行業開放市場,讓相關專業人士於大灣區發揮所長,除了早在CEPA時期已逐步開放的法律、稅務,去年建築工程相關行業也獲資格互認。1970年代已立足香港、近年積極拓展灣區業務的跨國工程諮詢公司奧雅納,便是首間獲資格互認的工程公司,未來可在灣區的工程管理、招投標和城市規劃領域擴展業務。對此,奧雅納董事、廣州辦公室負責人趙宏表示資格互認就像為公司打開一扇門,「好比擅長跑步的人以前只能跑接力,現在給我們一個機會跑全程」,公司不必再將後續業務交給當地機構,可更系統地發揮和實踐建築領域專長。

政策推出後,奧雅納先後在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住建廳)、自然資源廳及前海、橫琴自貿區申請「資質備案」(類似資格認證)。此前,公司已多次參與灣區大型建築項目的諮詢規劃,包括廣州塔、廣州東塔(周大福金融中心)結構設計及廣州西塔(IFC)工程顧問,幾乎囊括廣州新中軸線兩側摩天建築;香港科技大學在南沙的校園、深圳的多間港校內地校園及私立學校亦由奧雅納操刀。然而作為「港企」,當時公司只能提供諮詢、設計、顧問這類前期服務,涉及粵港澳三地建築標準對接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就是一個例子,該公司參與整體橋樑設計、提供珠海水域九洲航道橋的初步設計,但在內地範圍無法參與工程管理和施工;在香港段則有機會負責香港連接路的招標和建造,並管理和監督澳門段銜接的跨海公路橋項目施工。

2020年底,省住建廳聯合香港發展局發布《關於香港工程建設諮詢企業和專業人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執業試點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通過備案形式允許香港工程建設諮詢企業和專業人士在大灣區9市開業執業。政策推出前,資質限制是香港基建工程業進入大灣區市場主要障礙。

《辦法》去年1月1日正式實施,截至省住建廳去年8月數據,已有1630名香港專業人士通過資格互認,取得內地註冊建築師等專業執業資格,另有39家香港企業和153名香港專業人士備案。此外,廣東在前海、橫琴、南沙自貿區也積極試行「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目前試點項目總投資已達142億元(人民幣,下同)。

在153名已備案的工程專業人士中,10人是奧雅納負責結構、機電、城市規劃、基建等領域的員工。趙宏表示,獲得了資格,公司日後接內地工程就不限於前期服務,還可參與到工程管理和施工,亦可參與政府招投標和城市規劃項目,一方面能擴大公司業務範圍,另一方面項目可以「一條龍」由公司負責,工程能更系統地進行。

審批「摸石頭過河」 經驗分享其他企業

快人一步意味要自己開路,新政策剛落地,審批有幾道環節、需要什麼手續、涉及哪些部門都沒有標準答案參考,各部門對如何審批亦是「摸石頭過河」。當時公司同步申請企業和個人備案,負責處理審批事務的奧雅納大灣區業務主任孫世龍憶述當時「過關斬將」,因很多文件都需要公證,因此要先由香港發展局出具信件,再找律師行作公證,既費時間,亦耗公證費等成本;取齊文件後又要到前海及省廳備案。「當時是比較麻煩,所有前期障礙,我們是一關關去克服」,孫世龍說,「據了解現在可能一些文件已經不需要公證了,因為有了我們打頭陣的經驗,現在的審批流程已順暢了不少」。他笑言這是「大公司風範」,現在奧雅納亦給其他企業做備案經驗分享。

與前海合作10年 規劃自貿區雛形

花那麼多心神只為飲政策「頭啖湯」,但原來要在內地為工程設計施工,和香港不同的建築標準是必須面對的一大問題。譬如在非地震帶但多風球的香港,建築物設計一般以防風為主,不考慮抗震需求。內地則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要求建築物具備抗震設計,2008年汶川地震後再次大幅提升標準。趙宏認同,多年來執行標準差異其實存在,從技術上看,這是不可避免的協調問題,必須雙向交流,取長補短。

除了資格互認,過去公司在灣區的發展,最讓趙宏有體會和成就的,是與內地政府建立互信聯繫,而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和實踐的過程。據他說,奧雅納與前海管理局合作近10年,「能做這麽長時間,一方面是(政府)有它的需要,一方面我們也有可取之處」。不說不知,原來整個前海片區的基建統籌規劃出自奧雅納手筆,形成了現在前海自貿區規劃下的雛形。

任總設計 南沙橫瀝島項目奪獎

與前海合作就像「打開一扇窗」,對公司之後與其他灣區城市政府的合作起到示範作用。例如這3年來,奧雅納協助南沙明珠灣管理局的橫瀝島項目,這項目近期獲得2021 APR全球未來設計獎(Global Future Design Awards)城市設計類別優勝獎,是3個得獎作品中唯一一個中國項目,「公司可以和南沙區政府合作,就是因為我們在前海的經驗被南沙政府到各地考察時所了解,他們覺得有些地方可以借鑑,這是公司能進入南沙一個很重要的契機」。

據趙宏介紹,南沙政府在項目初期只希望奧雅納負責基礎設施規劃接口研究,協助推動明珠灣發展,「到後來進一步想我們扮演總設計師角色,因為他們缺少技術力量,也是對我們的一種信任」。為保護南沙的濕地資源和古建築,公司橋樑總設計師梳理了建設區域內的37座橋,規劃每個橋的功能定位和適配風格,並在設計時保留南沙農耕、濕地和鳥類景觀及地下空間的特點,並與城市未來發展定位相配合,這些都是城市建設基礎規劃需要考慮的部分。趙宏說,這些都不是立竿見影的東西,但是經過雙方長期合作,其他項目已有成果在顯現,因此能夠得到認可。

港專才受歡迎 同行競爭促進完善制度

透過與前海、南沙合作,趙宏認為灣區9市的政府其實很歡迎香港專才,只要能為他們帶來好的構思、好的技術,「他們是非常願意去了解和溝通交流」。他又透露,公司正負責中山市翠亨新區最高樓的項目,在灣區位置稍遠的肇慶、江門亦有項目。雖然這些項目都只是以「一個點」的形式進行,但利用獲得資格互認的機會,把一些在前海和香港的經驗一步一步帶進來,從前海拓展到廣州,再推進到其他大灣區城市,「先有一個點,再將不同的點串成一條線,然後擴展到一個面」。

能夠「跑全程」,也意味身邊將增加更多在同一賽道的對手,趙宏表示,公司跟內地同行既有合作,也不可避免存在競爭關係,「現在相當於整個過程都要去相互比併」。但他認為,在比併中的互相交流,將香港經驗與內地結合,未來一起探索如何把制度更完善其實也是好處,「大灣區融合是打開了一扇門,我覺得我們看到一個一段時期內最有利的機會,所以這個時候要每一步都走在前面,親身參與和推動業務乃至整個大灣區融合這個事情」。

新聞來源: 明報

What to read next